不是死,是爱!|作者/勃朗宁夫人

不是死,是爱!
作者/伊丽莎白·巴雷特·勃朗宁

我想起,当年希腊的诗人曾经歌咏:
年复一年,那良辰在殷切的盼望中
翩然降临,各自带一份礼物
分送给世人--年老或是年少。
当我这么想,感叹着诗人的古调,
穿过我泪眼所逐渐展开的幻觉,
我看见,那欢乐的岁月、哀伤的岁月--
我自己的年华,把一片片黑影接连着
掠过我的身。紧接着,我就觉察
(我哭了)我背后正有个神秘的黑影
在移动,而且一把揪住了我的发,往后拉,
还有一声吆喝(我只是在挣扎):
“这回是谁逮住了你?猜!”“死,”我答话。
听哪,那银铃似的回音:“不是死,是爱!”

不是死,是爱!|作者/勃朗宁夫人
上图来自:【艺术+】:原件藏于国会图书馆
New York G.P. Putnam’s Sons公司1902年版《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\勃朗宁夫人》
I thought once how Theocritus had sung
Of the sweet years, the dear and wished-for years,
Who each one in a gracious hand appears
To bear a gift for mortals, old or young:
And, as I mused it in his antique tongue,
I saw, in gradual vision through my tears,
The sweet, sad years, the melancholy years,
Those of my own life, who by turns had flung
A shadow across me. Straightway I was 'ware,
So weeping, how a mystic Shape did move
Behind me, and drew me backward by the hair;
And a voice said in mastery, while I strove, --
'Guess now who holds thee?' --'Death.' I said. But, there
The silver answer rang, -- `Not Death, but love.

【作品赏析】这是十四行体的抒情诗,虽然篇幅不长,但充分体现了抒情诗的魅力,即:不是简单地抒发一种感情,而是展开一段丰富、曲折的情感过程。这首诗开始以回忆的语调,感叹了有关时间的“诗人的古调”,继而反观自己命运的不幸、死亡的威胁,满怀哀伤,但在最后调子又昂扬起来,诗人自己设计了一场问答,肯定了“爱”的力量。从开头到结尾,起承转合,令人回味无穷。
诗中有一个关键的意象“神秘的黑影”,它的出现为诗歌染上一种不祥、可怕的氛围,但最后那“银铃似的回答”,又驱散了这种氛围,使诗意豁然明朗。
这首诗讨论的是“死亡”和“爱”的关系。从某个角度说,它们都具有不可抗拒的性质,同样笼罩了人的生命。对于患病的诗人来说,这彼此对立的两种力量,却同时作用在她身上,形成戏剧性的冲撞,而爱的胜利也是人脆弱生命的价值所在。
女诗人生长在英国中上层社会,她的天地本来就是狭小的,后来终年卧病,和现实生活隔离的情况就更加严重了。这种令人痛苦的局限性,在这首序诗里显示了出来。人生的幸福究竟在哪里?她这样问自己的时候,不是抬眼望向未来,而是低头吟思,留恋往昔,在古希腊诗篇里遥寄着她的一片憧憬。
在人们已拥有了劳动生产的工具:弓和箭、斧子和绳索,却还没有作为战争武器的弓箭,斧子和绳索也绝不是杀人、绑人的刑具;人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生产经验,可以在秋熟季节、在狩猎季节,用载歌载舞、芬芳的醇酒来庆祝自己的收获;而在史前的氏族社会的大家庭里,人和人之间还不存在压迫与剥削,壁垒森严的阶级分化的过程还没开始……总之,对于沉浸在遐思中的女诗人,人类在透露曙光的幼年时期,是最值得羡慕的黄金时代了。当她吟读着古希腊诗人的诗篇时,在她模糊的泪眼前,展现出一幅类似我国《桃花源记》中所描绘的太平、欢乐的景象;那时候的人,就是无限自由、无限希望的象征。慷慨的时间女神,年年都为老老少少的人们带来一份厚礼,带来了新的祝福……
再回顾自己在病床上年年月月挨过来的那一长串没有欢乐的日子,却像是接踵而来的黑影,重重叠叠地投掷在她的心灵上……她正在顾影自怜,却忽然惊觉到她的身后晃动着一个庞大的、神秘的黑影,它一把揪住了她的头发往后拉,逼着她抬起头来,无从躲避,正眼看向她不敢正视的未来。
于是在这生命的危机里,出现了全诗的两个主题:期待中的“死亡”和向她突然袭击、跟”死亡”一样威猛的“爱情”。

【作者简介】伊丽莎白·巴雷特·勃朗宁(1806—1861),19世纪英国女诗人。自幼体弱多病,早年坠马致伤,长期卧病在床。但她有强烈求知欲。她的诗篇受到诗人罗伯特·白朗宁青睐。他俩通信,并相爱成婚,客居意大利。她在那里投身于奥地利摆脱意大利统治的解放斗争。著有抒情诗集《葡萄牙的十四行诗》等。她的诗歌的特点为语言流畅,感情细腻。

如是我闻

奴性就是这样炼成的|作者/哑柳

2023-12-5 15:29:39

如是我闻

英格丽琼蔻(Ingrid Jonker)

2024-3-31 18:55:52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